時間:2013-12-15 13:55:00來源:yinhecms 點擊:0
恰逢主要發達國家“另起爐灶”轉向區域貿易談判的今天,全球自由貿易的希望能否被重新點燃,關系重大。
2008年那場金融危機,拖累全球多種經濟體陷入衰退,導致此后幾年間全球貿易如過山車般大起大落。美國復蘇依然撲朔,歐洲前景尚不明朗,中國和其他大型發展中經濟體增長放緩,各大國際經濟組織調降全球貿易預期……
而全球市場份額最大的集裝箱航運公司馬士基航運公司(Maersk Line)表示,全球貿易已經觸底,未來兩年將走出低谷。
全球貿易是否已達觸底反彈的“分水嶺”?未來還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中國貿易前路又如何“披荊斬棘”?
有利因素正逐步到位
9月,WTO下調了今明兩年全球貿易額的增長預期,分別降至2.5%和4.5%,而該組織4月對此作出的預測值為3.3%和5.0%。
關于全球貿易繼續減速的主要原因,WTO報告指向了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尤其是歐洲經濟衰退抑制了全球進口需求。
如此看來,馬士基航運公司的預測是否過于樂觀?
就美國的情況而言,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沈國兵對《支點》記者表示,盡管美國工業生產指數已呈恢復性增長態勢,但其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使得國內市場消費持續下滑,人們很難有信心斷言目前美國經濟復蘇的端倪能成為帶動全球貿易走出深淵的力量。
影響全球貨物貿易的因素來自需求、供給、產品自身競爭力等多個方面。總結此一輪貿易跌勢的原因,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凌云認為,主要是經濟基本面不景氣導致的需求不足。
高凌云對本刊記者稱,外界經濟環境惡化對于貿易的影響程度絲毫不亞于經濟波動本身,甚至來得更加猛烈。
通過梳理近幾年的全球貿易數據可以看出,2008年金融危機后,伴隨世界經濟復蘇的艱難曲折,貿易復蘇更是跌宕起伏。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黃兆銀表示,2013年以來世界經濟出現一些積極跡象,國際市場需求有所回暖。盡管全球貿易增長仍舊低迷,但一些有利因素正逐步到位。
黃兆銀指出,歐債危機開始有所緩和,美國失業率從金融危機后10%的高位降至7.3%,日本自采取新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加快,中國最新工業生產數據顯示其活力有望重現。
此外,WTO也公布了一些令人振奮的消息:來自私營部門的活動,如采購經理人指數、海運費率、汽車生產等,表明經濟減速已走出低谷,不確定性復蘇正在進行。這些將在未來幾個月中反映在貿易領域的增長。
不過,由于歐盟消費著全球貨物貿易近1/3的比例,而且歐盟失業率可能繼續在歷史高位持續一段時間,因此將導致今年全球貿易額增長低于過去20年間5.4%的平均值。
基建投資助推全球貿易
除WTO外,各大組織機構紛紛發布報告,對全球貿易態勢作出預測。
匯豐銀行最新發布的環球關聯報告預測,全球貿易至2015年將以溫和速度增長,并于2016年至2020年期間加速增長。根據這份報告,亞洲地區商品貿易將于直至2030年的10年內出現最快速增長,其中中國、印度及越南的年平均增長均將超過10%。
匯豐銀行報告還稱,到2030年之前,全球貿易年平均增速可達4.5%,其中巴西、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可能是增長最快的國家,對拉動歐美發達經濟體出口貿易及緩解歐債危機,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濤看來,全球貿易增長回升尚缺乏穩定的支持因素。
馬濤向《支點》記者表示,國際航運市場是體現國際貿易景氣的最直接指標,通過波羅的海干散貨綜合運價指數(BDI)和國際集裝箱船租船指數(HRCI)分析,國際貿易增速仍在低位徘徊。
不過,在全球經濟逐步復蘇的背景下,貿易或在今年下半年有所提升。其一是全球經濟將繼續擴大增長率,其二是下半年集中了大量節假日,這些都是進一步推動全球貿易增長的動力,“至于動力源(600405,股吧)的大小,還要取決于外需的釋放能量。”馬濤分析稱。
黃兆銀指出,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將保持平穩,這有望助推全球貿易持續增長。以巴西為例,在舉辦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夏季奧運會之前,迫切需要改善國內公共交通和其他基礎設施。
匯豐控股(HSBC)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隨著一些國家尋求新建或改善基礎設施,未來5至10年,基礎設施相關支出占全球貿易總量的比例,將從目前的45%提升至54%。
同時,一些國家可能會修定政府預算方案,將公共開支向基礎設施方面傾斜。此前,墨西哥政府已將未來5年基礎設施投資占GDP的目標比例,由4.7%提升至6.9%。
在10月初的APEC第21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倡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愿向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周邊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與此同時,中國通往南亞的高鐵也已提上日程。
馬濤還表示,近一段時間以來,世界雙邊及區域經濟合作不斷深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刺激區內貿易的發展,也會成為國際貿易擴張的一個良好基礎。
有專家分析稱,在貿易投資領域,2014年即將擔任APEC峰會主席的中國國家領導人的下一步棋或將是回歸WTO,而日本應著眼于本月舉行的WTO部長級會議,切實推進貿易及投資自由化相關進程。
貿易保護悄然回潮
目前來看,原有的全球化繼續推進已遭遇極大困難。發達經濟體之間正在加大自貿區談判步伐,借此繞開WTO多邊談判的艱辛。
在高凌云看來,多哈談判幾乎被判“死刑”,“發達國家多承擔責任、發展中國家多享受利益”早已是曾經的共識。自由貿易對于所有國家的利益不言而喻,但最先單邊開放的國家必然“吃虧”最多,因此各國均持謹慎態度。一個“以點代面”的新貿易特征由此而生,以美歐為首的發達國家企圖由區域貿易自由化向全球推動,在多哈談判至今尚未涉及的投資、服務貿易領域設置了更高標準。
沈國兵認為,正在進行的美歐自貿區談判(TTIP)和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關系協議(TPP)談判,可謂是美國“借殼上市”,推行自己的貿易的議題,雖說對全球貿易有提升作用,然而單方面將中國這個世界性的大自由貿易區排除在外,構成了對貿易市場的分割,終將不利于全球貿易的發展。
因此,影響當前世界貿易發展的幾個因素值得關注。
沈國兵認為,美國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加之10月美國政府的“關門危機”,使得這個全球最大的國別貿易市場成為拖累全球貿易下滑的最大不利因素。
因此,在較長時期內維持緊縮將是發達國家財政政策的基調。黃兆銀表示,發達國家削赤減債的過程勢必會削弱消費、抑制經濟,從而降低進口需求。
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進退兩難”,可能導致資金大規?;亓髅绹M而引發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混亂甚至新的危機。同時,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面臨自身結構性矛盾加劇,以及外部需求減少的雙重沖擊,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的壓力增大,增長率呈回調趨勢,這些都將對國際貿易帶來負面影響,黃兆銀稱。
全球經濟增長緩慢對國際商品價格支撐力度減弱,大宗商品價格總體水平趨向疲軟,這將使很多大宗商品出口商經營活動承壓。
“貿易也是有成本的”,高凌云說,一些國家出于保守,不愿或不能承受貿易自由化可能對部分產業造成的沖擊,貿易保護就成為提高本國產品競爭力的有力“武器”。
WTO總干事羅伯托·阿澤維多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盡管貿易放緩主要是受負面宏觀經濟因素的沖擊,但有跡象表明保護主義也是一個因素,且正在出現更難察覺的新形勢。
甚至有專家作出預判,新一輪貿易保護已悄然回潮。據馬濤介紹,從2008年11月至2013年5月,全球共實施貿易保護措施3334項,僅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就實施904項。
可以看到,在推動經濟復蘇中,要求提高關稅、限制出口、實施更多的貿易救濟、實施不公正的監管調整等呼聲日益增多,而各國出臺的貿易限制措施很少是臨時性的。
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
以上影響因素,將向各國及國際組織的政策制定者傳遞諸多信息。
1994年,在印尼茂物召開的APEC峰會提出“茂物目標”,要求發達成員在2010年前、發展中成員在2020年前,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如今,距離2010年已經過去3年,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并沒有消除。
為此,APEC第21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重申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扭曲措施,并將不采取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承諾延長到2016年底。
黃兆銀指出,中國以積極的地區主義積累經驗,為參與現在和未來的全球競爭積累實踐經驗,為改革現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規則和制定新的國際經濟規則作準備,正在從國際經濟規則的接受者轉變為改革的積極參與者。
盡管在短期內,全球貿易格局即現存的南北貿易模式不會發生大的改觀,不過,有一種現象值得一提。高凌云稱,由于勞動分工越來越細致已是不可逆轉的必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可能會在全球化的機遇下脫穎而出,躍升至發達國家行列,中國便是其中之一。
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中,中國正在從“微笑曲線”底部向兩端攀升。
據海關總署發布的進出口情況,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進出口總值19.07萬億元人民幣(折合3.0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7%,其中進口和出口分別增長7.3%和8%。
中國進出口總體呈現低位企穩態勢的同時,對歐盟、日本貿易出現好轉跡象,對美國、東盟貿易持續增長。此外,中西部地區出口活躍也是一大顯著特征。
毫無疑問,中國憑借著勞動力優勢參與到全球生產網絡,獲得了極大收益。不過,隨著這一優勢不復存在,技術創新又沒有太大突破的情境下,中國貿易之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在沈國兵看來,中國外貿的潛在危機比美國和歐盟還要嚴峻。他分析稱,中國制造業出口的比較優勢正面臨著來自貿易壁壘、生產成本、多方市場競爭和環境氣候制約等諸多因素侵蝕。未來中國需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以改變服務貿易占世界貿易比重較低的格局。
由于人口問題的解決非一朝一夕,技術創新成為貿易轉型的唯一出路,用提高生產力來彌補成本上升的劣勢。高凌云提醒,中國龐大的“體量”容易引發貿易摩擦不說,城鎮化加速對產品市場及資源的強烈需求,正在令更多國家“繃緊神經”。
下一篇:亞洲出口貿易前景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