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貿易摩擦中國企業要學會打洋官司
時間:2016-10-27 10:30:00來源:未知 點擊:0
歷經近三年時間,中國針對美國13起反傾銷的起訴終于勝訴——世貿組織支持中國主要訴訟請求,裁定美國13項反傾銷措施違反世貿規則。
據商務部介紹,本案涉及機電、輕工、五金礦產等多個產業,年出口金額約84億美元,涉及中方重大貿易利益。
我國企業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取得了一些經驗。10月8日,歐委會發布了對華熱軋卷鋼板案的反傾銷初裁公告,決定實施為期6個月的臨時反傾銷措施,同時將工具鋼和高速鋼等產品排除適用臨時反傾銷措施,也就是說,這兩個產品可以不適用反傾銷措施。歐委會初裁公告稱,這一產品排除決定是中國江蘇天工國際有限公司抗辯的結果。由此可見,企業作為反傾銷調查的應訴主體,以積極有為的方式進行應對可以獲得有益的成果。
近年來,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大環境下,貿易摩擦日益增多。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出口產品遭遇來自20個國家(地區)的貿易救濟案件多達85起,案件數量同比上升49%;涉案金額103.21億美元,同比上升94%,近乎翻番。
然而,相關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企業面對貿易摩擦的應訴意愿并不高,應訴成功率也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
遭遇反傾銷,根據相關規定,如果涉案企業不應訴,將可能被征收高額反傾銷稅,甚至最終被迫退出市場。那么,即便有此后果,不少中小企業仍選擇放棄。應訴成本高、耗時長,判決結果不確定等是主要原因。以玻璃纖維反傾銷案為例,2010年,浙江寧波多家中小出口玻璃纖維網格織物企業曾抱團積極應訴,共同支出律師費等相關費用1000多萬元,最終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而對于貿易救濟調查的“重災區”鋼鐵產品,以美國著名的“337調查”為例,在相關的已判決案件中,中國企業應訴成功率遠低于世界平均值。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我國企業面對反傾銷案件的應訴能力仍有待提升。在全球經濟深度融合的今天,作為貿易摩擦的主體,企業積極主動應訴,努力提高自身應對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國內已有的多個成功案例來看,商務部、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商務協會以及涉案企業“四體聯動”工作機制的合力突圍,成為應訴成功率較高的一種“組合拳”模式。
近年來,部分地方商務委員會不斷完善案件預警、快速響應、跟蹤協調、服務支撐的工作模式,特別是加強對重大典型案件的分類指導和跟蹤服務,幫助企業有效規避了國外貿易摩擦的糾紛風險,提高了國際競爭力。
就在18日舉行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沈丹陽也再次強調,中國政府將繼續大力支持中企積極應對國外反傾銷調查。
上一篇:匯率變局:橫看成嶺側成峰
下一篇: 2016年1-6月中國模具進出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