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具產業升級期待稅賦政策扶持
時間:2011-05-31 09:40:24來源:yinhecms 點擊:0
編者按:近年來,國內的精密模具市場發展勢頭一直不錯,但發展需要投入,靠企業自身的積累和籌集非常不易。模具企業家迫切希望國家在政策上能給模具企業以扶持。
我國模具業處于快速上升通道
現代模具技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所以,業界用“富裕社會的原動力”、“經濟效益的放大器”等來形容模具業的重要性,沒有高水平的模具,就不可能制造出高水平的工業產品。其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更不可小視。據深圳市模具技術學會副秘書長羅百輝介紹,模具業可帶動相關產業的比例大約是1∶100,即模具業發展1億元,可帶動相關產業100億元,但目前國內生產模具的市場滿足率不足80%,中高檔模具的滿足率更不到60%,這就導致了我國每年大量進口國外模具,模具產品的進出口逆差超過10億美元。
對于能否在短時間內縮短與國外模具水平的差距,許多國內企業顯得信心十足。羅百輝認為,近年來,國外模具業的發展速度已經放慢,并正向我國轉移,而我國模具業正處于快速上升通道內,別人需要十幾年走過的路,我們可能只要幾年就能邁過去。但是單靠企業自身的力量難以實現,在這個時候格外需要國家在政策上加以引導,在財政上予以扶持。
稅賦過重成為模具業發展瓶頸
當今模具制造業早已拋棄了手工設計、以有經驗的鉗工師傅為主導的傳統技藝型生產方式,進入到了現代工業生產時代。數字化、信息化的CAD/CAM/CAE技術和數控加工機床被普遍采用。盡管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在模具制造業中的廣泛應用,但是國內并沒有與國際水平相當的、具有自主產權的相關軟件?,F代化生產的要求促使國內模具產業引進相關軟件和高新技術,投入不斷加大。隨著信息技術的大量應用,企業引進一套軟件的費用要十幾萬美元。據估算,目前我國模具業每年約有60億元左右的技改和研發投入,許多企業引進了不少國外先進設備,但總體看,裝備水平仍比國外落后許多,特別是設備的數控化率和CAD/CAM應用覆蓋率則更低。
據羅百輝調查,模具企業購置的坐標磨床貴的在40萬美元左右,他們從國外購買的曲線磨床,不包括關稅一臺要28萬美元。正是模具業的高技術特點決定了其必須高投入。而同時,高技術、高投入并不意味著高產出。羅百輝表示,這是由模具單件生產的特性所決定的。而且模具的生產周期長,少的也要1個月左右,企業的資金積累慢。也正由于不是批量生產,因此每套模具的完成都相當于一個新產品的研制,投入大風險也大。
雖然產出低、利潤低,但模具行業的增值稅率卻是機械行業里最高的。與其他機械產品比較,模具的技術含量高,活化勞動消耗比重大,材料消耗則相對較小,產品的平均物耗一般只占總成本的20%~30%。由于模具增值的部分大,其增值稅稅率比其他機械產品平均高出一倍以上。
另外,模具生產人才也模具產業投入中的重點。高精尖設備需要高素質的員工操作,經常性的人員培訓又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國內專門培養模具生產人才的院校鳳毛麟角,人才培養主要是由企業培訓。引進的國外設備國內工人不會用,只能送到國外或者請專家來培訓。諸多高投入使得模具行業的高增值成為泡沫,高額增值稅成為負擔。羅百輝指出,這種狀況與現代模具高投入的產業特點極不相稱,稅賦過重的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模具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急需國家在政策層面上加以解決。
模具業上臺階還需政策扶持
凡制造業先進的國家,其模具業必定發達,如日、美等。據了解,這些工業發達國家均有可資借鑒的模具扶持政策:模具廠購置設備政府給予無息、低息貸款;所購設備款可用企業所得稅沖銷;對模具企業實行稅收優惠,如新加坡政府對高精度塑封模生產企業實行免稅十年的政策等等。羅百輝認為,鑒于模具行業在制造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國模具業的弱勢地位,國家應在政策上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具體建議包括:希望借鑒日本的經驗,對我國需要振興的模具等行業,制定相關法規,以立法形式在金融、稅收、技改等方面給予支持;希望降低模具企業的增值稅稅率,減輕模具企業的增值稅負擔;希望對模具企業引進關鍵設備和生產模具用的原材料及零部件減免關稅,對技改給予貼息或低利率貸款,從而鼓勵對模具工業的投資;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建立模具發展基金,用于模具領域共性技術的開發、研究和創新項目上,并對“龍頭企業”重點支持等等??傊?,模具行業正期盼國家出臺一個針對所有模具企業的長久的扶持政策。
基于模具工業的特點和重要性,國家已經給予了一定的政策進行扶持:自1997年到2005年,全國160家重點專業模具企業享受返稅70%的優惠政策。但對全國2萬多家模具企業來說,只有160家享受返稅政策,無疑是杯水車薪,大多數企業仍舊稅負過重。即使是返稅,也在另一方面限制了企業資金的流動,阻礙了企業對技術、設備的再投入。羅百輝認為,模具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長期的扶持和引導,對于企業來說,政府的政策是優良資源,是企業發展的引擎。企業要充分享受政策資源,解讀好政策,合理發展,合理利用政策優勢,克服因創新活動而帶來技術和市場之不穩定因素。當然作為政府也可以在允許的情況下,利用好政府公共資源,確立使用準則,促進企業發展,來達到增加公共創益的目的。
上一篇:出口退稅率提高 模具行業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下一篇:國稅總局明確小微企業減半征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