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12-14 14:44:00來源:yinhecms 點擊:0
原題:透視歐債危機下的中歐關系
中歐關系是中國對外關系的戰略重點之一。當前,中歐雙方都處在各自發展的關鍵時期,中歐關系也處于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刻。本報今天刊出中歐專家、學者關于中歐關系的一些觀點與分析,希望有助于讀者把握中歐務實合作的發展方向。
問題一:歐債危機給中歐關系帶來了哪些深層次影響?
歐洲專家認為,歐債危機引發民粹主義思潮,如果代表這股思潮的政治勢力坐大,就會推動歐盟采取更嚴格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中國極易成為替罪羊。中國專家認為,歐債危機使歐洲對中國產品需求下降,但也拉近了中歐關系,深化了雙方合作;然而,未來雙方經濟領域的競爭面會增加。
讓—克里斯托弗·德弗雷涅(比利時布魯塞爾圣路易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最直接的影響是,即使歐盟繼續成為中國最大出口市場,由于未來十年的經濟蕭條,歐盟將不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歐債危機的深化或將加劇歐中緊張關系。由于貿易逆差,歐盟成員國政府與歐盟委員會將繼續要求中方升值人民幣、開放服務市場與政府采購。的確,經濟蕭條加上高失業率將助長極右的民粹主義思潮,成員國可能會通過減少預算、反對歐盟委員會等手段來弱化歐盟機構的作用。這股民粹主義思潮是仇外的,尤其排斥中國經濟擴張,并且部分已被機會主義的中右與中左政黨所利用。當然,迄今這些思潮仍停留在選戰上,歐洲各國政府在有關歐盟對華貿易政策上經常采取更加實用主義的立場。然而,如果歐債危機的社會影響擴大,導致更多的政治不穩定,不僅在希臘或西班牙,而且在意大利、法國、英國等國,中國極易成為民粹主義政客的經濟替罪羊。一旦這股政治勢力坐大占據更多議席,將會推動歐盟采取更加嚴格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在歐債危機期間,外貿市場與能源供應問題更加突出。這將加劇歐中爭取一些發展中國家市場的經濟外交,尤其在中東、非洲、南美等歐洲重要的直接投資地。然而,歐債危機也為中國投資者進一步參與歐洲經濟提供了機遇。如吉利花費18億美元收購因危機而陷入困境的沃爾沃汽車。這將有助于中國企業增強技術技能、管理世界聞名的品牌以及進入歐洲市場的銷售網絡。那些在債務危機期間希望減少公共支出的國家,尤其是東歐與南歐國家可以向處于市場低端的中國建筑與基礎設施企業提供一些市場空間。
歐債危機前,中國在歐洲的投資較少且低調。但最近對中國在歐洲的收購,輿論反映較大,因為歐洲國家一方面擔心主權淪喪,另一方面擔心在世界經濟中因中國崛起導致歐洲衰落。盡管中國政府試圖打消歐洲國家的疑慮,但危機背景下,這些收購變得更加敏感,因為歐洲輿論對歐洲企業滲入中國經濟的程度也知之甚少。很少有歐洲人知道德國大眾與法國家樂福在中國市場占據了多么大份額。歐洲人沒有認識到,隨著中國大企業的發展與國際化,它們在歐洲加強存在,同歐洲跨國公司在中國快速發展是一樣的。
馮仲平(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所長):主權債務危機是歐盟戰后以來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不僅南歐國家深陷困境,歐元的聲譽和地位也受到打擊。歐債危機突顯了中歐兩個經濟體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從中方來看,歐洲對中國產品需求的下降是導致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減緩的主要因素之一;從歐方來看,歐洲一直對中國援助其應對危機抱有期待,包括歡迎中國投資、希望中國擴大從歐洲的進口等。可以說,歐債危機拉近了中歐關系,不論是債務國還是援助國,不論是歐盟老成員還是新成員,都希望與中國加強經貿合作。此外,歐債危機使中歐均看到了加強金融治理和共同應對新型挑戰的必要性。
趙俊杰(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歐債危機給中歐關系帶來深層次的影響,體現為:中歐經貿合作力度加大,中國政府不但雪中送炭,通過購買歐債來幫助歐洲國家脫困,而且加大對歐洲的投資,共享先進的生產技術與企業管理經驗,加深合作關系;中歐在政治領域密切聯動,中歐關系更加務實,正試圖推動建立起一個應對危機的全球金融監管機制;為應對危機,中歐政府都制定并出臺了一些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都在尋求雙邊關系新的發力點和共識,都在進行深層次的產業結構調整,都把發展低碳經濟、構建生態文明視為今后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這就充分說明中歐關系在歐債危機中經受住了考驗,并且在歐債危機中得到深化。
崔洪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部主任):歐債危機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歐債危機加劇了中歐之間的力量對比變化,中歐關系有望獲得更平等的發展基礎。中國的發展勢頭好于歐洲,歐洲正將中國作為真正平等的經濟、政治伙伴加以對待。二、在此基礎上,中歐關系正從以經貿為主向政治磋商、經貿合作、人文交流與安全對話并重發展,全面、深入發展的基本框架和原則得以確立。三、中歐經貿關系正由過去過于依賴雙邊貿易向貿易與投資并重的結構轉化,中歐相互投資也由過去的單向傾斜向雙向平衡轉化。四、隨著形勢變化,中歐關系將呈現合作與競爭共存的態勢。由于中歐都以技術創新、新能源等作為未來發展方向,在需要加強宏觀政策協調的同時,雙方的競爭會有所增加。如何在加強合作的同時促進良性競爭,是中歐需要認真面對的重大問題。
問題二:中歐經貿合作在不斷深化的同時,如何掃清障礙,在中歐關系整體發展中發揮更積極作用?
歐洲專家認為,歐中貿易關系可以說“大到不能倒”,但歐洲無疑是使用貿易防御手段的始作俑者。歐中雙方需要尋找共同戰略,遏制貿易保護主義。中國專家認為,雙邊貿易摩擦和歐洲貿易保護主義已經成為發展中歐經貿關系的障礙,雙方應理性處理貿易摩擦、加強貿易與投資領域的平衡性,形成良性互動;歐盟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尤為重要。
讓—克里斯托弗·德弗雷涅:歐中在經貿上相互依賴。歐洲經濟蕭條期可能會與日本1990至2004年的經濟蕭條期一樣長,這意味著歐盟經濟增長將主要來源于其對世界其他地方的出口與投資。美國與日本的經濟前景不容樂觀,那么中國將成為歐洲經濟增長的最大依托。
中國經濟同樣依賴歐洲經濟。歐洲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而且很可能未來仍然如此。中國經濟經歷了高速增長,但這種增長的特點是外向型,不僅造成了環境污染,同時消耗了太多資源。因此必須實行科技含量高、節能環保型的經濟增長模式。為此,中國需要引進技術,尤其是歐盟的技術。歐洲也能夠接納大量中國研究人員與大學生,他們學成回國后將有助于提高中國的科技水平,歐中還可以實現教授與科學家的交流,推動中國的科技進步,這不僅有利于中國人民的福祉,也將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弗雷德里克·艾里克森(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在過去的10年里,中國經濟的杰出表現成為中歐貿易增長的源泉。歐中貿易關系可以說是“大到不能倒”。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也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中歐貿易關系也是世界最重要的雙邊貿易關系之一。到2011年雙邊貿易額達到了5672.1億美元。眼下,歐洲市場疲軟導致歐中貿易額有所下降,但2012年歐中貿易仍有望達到6000億美元左右??缇迟Q易讓中國和歐洲的企業都獲益匪淺。
近年來,隨著歐洲內部市場不振,其他外部市場也需求乏力,歐洲企業的銷售額明顯下降,而它們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則保持上升勢頭,中國顯得尤為重要。消費者也從歐中貿易中受益,因為他們可以獲得物美價廉的商品。另外,歐洲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的75%屬于原料產品,這有助于歐洲企業縮減成本,增強產品競爭力,擴大出口。
歐中貿易關系發展迄今為止是成功的。不過這種關系也受到不斷增多的貿易摩擦和貿易糾紛的影響。當然,在歐中貿易關系中,歐洲無疑是使用貿易防御手段的始作俑者。比如,歐盟針對中國電信企業和光伏企業發起的調查,歐盟內部也在談論是否要將歐盟的政府采購市場對中國企業關閉,歐盟官員還提議對來自中國的投資進行公共安全審查。毫無疑問,這些觀念均體現了對本土產業的保護。對歐中貿易持有這種態度是可悲的。歐盟一些夕陽產業缺乏競爭力,一邊虧損經營,一邊向歐盟領導人施壓要求得到保護。歐盟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保護措施仍只占中歐貿易的很小部分。歐盟有時候發出威脅往往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威脅也好,貿易防御措施也罷,這都反映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歐洲在開放市場、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過程中,經濟改革力度不夠。
目前,雙邊的投資和貿易活動將歐中貿易合作關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我們看到了歐中貿易關系成熟發展的信號。但是,在未來歐中雙邊貿易要繼續保持如上一個10年那樣的繁榮,歐中雙方都需要尋求一個共同戰略,以遏制貿易保護主義,打消彼此的疑慮。
古斯塔夫·格拉茨(比利時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中國經濟以出口為導向,很大程度上依賴與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的貿易和經濟合作。過去30年的歐中關系發展方式最能說明這種狀況。30年前,當歐洲開始與中國建立貿易關系時,后者仍然是一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在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經濟的1%,全球貿易份額不到1%?,F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3.6%,約有11%的世界貿易貨物來自中國。相比之下,歐洲日漸衰退。多個發達歐洲國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努力振興它們的經濟,以減少其龐大的公共赤字,歐洲公司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同時也正失去它們的技術優勢。所有這一切都讓歐洲擔心,中國不斷增長的影響將影響歐洲經濟發展。
如今,歐中關系的邏輯已經發生變化。對于許多的歐洲學者們來說,中國已成為推動歐洲國家出口增長的市場。中國不僅將繼續增長,還將以更高的價值增值鏈和技術資源運行起來。雖然中國仍然被看作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出口市場和投資目的地,但也不能否認歐中之間經濟互補性越來越少的事實。
馮仲平:經貿關系的確是中歐關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多年來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場。中國也從歐洲引進大量技術和資金。同時,歐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和投資需求也不斷增大。但經貿摩擦已成為困擾雙方關系的主要障礙。中歐雙方應從三方面來處理這一問題。首先,雙方應致力于使貿易更趨平衡。隨著歐洲對華出口的增加,中國對歐投資擴大,歐盟對華貿易逆差相應減少,但中歐貿易平衡需要長期的努力。其次,應認識到中歐貿易的互補性依然很強,中國雖然生產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將長期是發展中國家,雙方合作的空間還很大,城鎮化、新能源、環保領域具有廣闊的合作前景。第三,理性處理雙方貿易摩擦,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十分重要。
趙俊杰:當前中歐經貿關系中的障礙主要是雙邊貿易摩擦日甚,以及歐盟因近年來歐債危機蔓延而祭起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今年歐盟對華開展的光伏產品反傾銷立案就是佐證。要根除雙邊經貿關系中的痼疾有難度,必須本著互諒互讓、共謀雙贏的原則,既要解決雙邊貿易發展中逆差過大的問題,又要加強中歐在貿易和投資領域的平衡性,形成良性的貿易和投資互動。對歐盟而言,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尤為重要,惟有如此才能摒棄貿易保護主義,使未來的中歐經貿關系更加密切、更加健康、更加互利。
崔洪建:歐盟已連續多年保持了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技術來源地以及主要投資來源地的地位,密切的經貿往來是中歐關系的基石。但隨著經貿往來的日益密切,中歐在貿易平衡、貿易摩擦、技術轉讓、市場準入和相互投資等方面仍存在問題,經貿關系仍不時受到保護主義的影響。為正確處理矛盾,中歐之間已建立起較為成熟的溝通和磋商機制,減少摩擦,管控分歧。“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更是由雙方領導人和主管部門直接就經貿問題展開磋商、協調的有效機制。同時,通過中歐領導人會晤以及中歐之間的高層互訪,積極尋求通過政治協商來解決經貿分歧,也成為中歐之間處理經貿關系的重要方式。經貿摩擦和爭端不是中歐經貿關系的主流,未來隨著中歐經貿依存度的進一步提升,通過“產、學、研”各領域的密切交流與合作,中歐可以在產業鏈整合、提升相互投資等方面擴大經貿合作基礎,從而使經貿關系繼續扮演積極角色。
問題三:歐洲的對外政策,特別是對華政策是否會有所調整?
歐洲專家提出,歐盟在中美之間會盡量避免出現選擇陣營的局面,應為促進中美關系穩定發展做出貢獻。中國專家認為,歐洲國家對華政策不盡相同,但總體上相對務實。
弗蘭斯保羅·范德普滕(荷蘭國際關系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歐盟是中國和美國重要的合作伙伴,應當嘗試建立和發展一個中美歐的多邊對話體系,從而為中美關系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歐盟絕大多數成員國都是美國的盟國,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因此無論美國戰略調整與否,歐洲的大多數國家都會繼續同華盛頓保持密切的聯系。與此同時,中國正成為許多歐洲國家的主要經濟合作伙伴,歐洲不僅僅將中國視為貿易伙伴和投資目的地,而且也越來越多地視中國為投資來源地。歐盟的處境很特殊,它既要盡力維護與美國之間的密切關系,又要加強同中國之間的友好合作。
對于歐盟是否會偏向中美其中一方,我不認為歐盟會設定明確的立場。歐盟需要美國,也需要中國,所以歐盟必須盡可能避免出現選擇陣營的局面。歐盟應當做的是,加強歐盟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促進中美關系的發展。
讓—克里斯托弗·德弗雷涅:歐盟一體化若能夠進一步加深,使歐洲擁有真正統一的外交政策,則可以成為中國能夠依賴的用以平衡美國霸權的制衡力量。然而,迄今由于法德英在經濟利益上的分歧,歐盟未能發揮這一作用。
古斯塔夫·格拉茨:對于歐洲人來說,中國共產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能否推動中國經濟良好過渡,是最重要的問題。在當今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壓力下,如果不想跌入惡性競爭的局面,中國和歐洲需要重新平衡貿易關系。我們十分需要一個開放的貿易格局,期望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深化歐中關系,建立真正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歐盟和中國正在尋找以何種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顯然,金融危機和隨后的經濟衰退已經證明歐洲和中國重新平衡經濟關系的重要性。北京一直密切關注著歐洲如何處理金融和政治危機。對于中國來說,這尤為重要。中國經濟的表現對歐洲有重大影響。在2009年,中國對歐洲的出口急劇下降,雖然出口量后來有所回升,但歐洲市場不可能恢復重新振作所需的動力。歐洲人面臨的經濟和金融難題隨時都會到來。如果歐洲要恢復活力和競爭力,必須糾正當前的失衡狀態,否則它自70年代以來已建立起的貨幣聯盟體系只會惡化。如果沒有結構性經濟調整,我們的實際增長注定要功虧一簣。
馮仲平:近年來,歐洲專注于應對內部危機,外交方面比以往缺少了活力,但無論對于美國大選還是中國十八大,還是給予了很大關注。在羅姆尼和奧巴馬之間,歐洲媒體和輿論明顯傾向于后者。很多歐洲民眾對小布什當政時期美國的外交政策心存不滿,而奧巴馬的外交政策與歐洲人的理念更為接近。當然,美戰略重心東移也使不少歐洲精英頗感失落。與2008年相比,歐洲人對奧巴馬再度當選的興奮和熱情已大為減少。但由于價值觀相同,歷史文化聯系緊密,經濟合作相互依賴很深,以及軍事上結盟,歐洲今后還會將對美國關系置于其外交的最重要位置。在對華政策上,歐洲國家之間不盡相同,但總體上一直比美國更務實。這一點還會保持。
趙俊杰:一般說來,大國領導人的更替多少會影響到國家對外政策的調整或雙邊關系的走向。但我認為,歐洲的對外政策,特別是對美國和中國的政策,并未因領導人換屆而發生顯著變化,原因主要是歐洲對美國和中國的外交戰略和外交關系比較穩定,還因為中美歐三大經濟實體之間已經形成了密切的戰略紐帶關系和命運共同體,每屆政府都必須充分考慮其對外政策的延續性。
崔洪建:受歐債危機的影響,歐洲對外政策出現一些新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政策內向,整體收縮。近年來,應對債務、銀行及財政危機,加強內部經濟治理改革等成為歐盟及其成員國政府的頭等大事和政策優先,內部事務占用了歐盟及其成員國大量的資源、時間和精力,因此歐洲在對外關系上的投入有所減少,對國際事務的關注度有所下降。二、為應對危機尤其是維系經濟增長,在整體收縮的情況下,歐洲對外政策在某些領域如貿易、投資以及能源等方面卻表現得較為強勢。反映在對華政策上,歐洲開始認真重視中國在世界經濟、貿易、金融等方面的影響,加大了對中國出口商品和投資的市場保護力度,近來歐盟正在進行的對中國產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就是例證。同時,在市場準入、貿易再平衡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對華施壓。但是,由于需要在應對債務危機上尋求中國的支持,歐洲方面又希望在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穩定世界市場等方面與中國合作,具有較強的兩面性。
下一篇:歐盟汽車安全新規生效